长安铃木危在旦夕?铃木或从中国撤资

2016-10-31 来源:汽车门 阅读量:4632

铃木汽车在中国走到了关键时刻,而这一次它可能会被迫退出。

现在,铃木在中国的合资伙伴长安铃木正在酝酿的一系列变化透出了些许端倪。《每日经济新闻》在一则报道中称,10月初,长安铃木发布了公司结构调整的管理办法,计划取消其技术中心,并将技术中心的业务并入现在的品质部。后续的系列调整会在11月份陆续公布。

一系列的调整在该公司内部引发了诸多猜测。《每日经济新闻》引用内部人士的分析说,撤销技术中心使得主管部门要求整车厂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的规定名存实亡,调整的消息发出后技术中心的员工已经陆续离职,其中包括部分中高层人士。

受此影响,长安铃木的产品引进和研发会受到影响。“目前,长安铃木已经停止了此前多款车型的导入计划,产品和战略同样处于停滞状态。”

在长安铃木内部人士看来,这是铃木从中国撤资的前奏。由于长安铃木的高管并未对已经出台的调整及后续调整做出说明,这增加了公司内外的猜测。“目前内部传言较多,普遍说法是2018年起铃木不再向合资公司投资,而2020年开始陆续撤回在华工作人员,到2023年合资期满后,不再继续签约。”

长安集团内部人士对媒体称,长安方面对长安铃木的态度是“在现有投资和体量上保证盈利”。“而从对后续合作的可能性来看,长安铃木对于母公司的利润贡献并不高,因此撤资可能性比较大。”

这已经不是铃木第一次在中国遭遇到类似的状况。早在2012年11月份,铃木汽车退出美国市场的时候,就有分析指出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有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与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相比,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决策机制以及产品投放速度,都出现了脱节。

2015年7月,在铃木汽车发布“铃木Next100”的中期事业计划,即到2020年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达到340万辆。在强调转向亚洲市场的时候,铃木把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列为重点市场,而中国市场在其中的位置并未给予充分的说法。当时就有分析指出,这意味铃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变数。

在铃木进行全球战略调制的同时,其在中国的合资伙伴昌河铃木与长安铃木也在经历着变化。特别是在长安集团重组昌河铃木后,各方都认为长安会主导昌河铃木与长安铃木长期以来的准备实施的重组,但这遭到了昌河铃木的抵制,直到长安对昌河铃木的重组以失败告终。

昌河铃木的产品转向全面的自主化,并加入到北汽集团。这时,铃木汽车对昌河铃木的态度也仅仅停留在不再投资和产品导入的层面,其与北汽集团及昌河方面的关系迄今没有明确的说明。按照惯常的分析,这时铃木发展的中心会转移到长安铃木。但事情的结果,却并非如此简单。

在长安铃木,长安与铃木方面的关系提升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铃木增持长安铃木1%的股权,使得中日双方各自拥有50%的股份。彼时,各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认为,随着这次股权的变动,长安铃木的发展会更上层楼。

随后,长安铃木在2014年12月,启悦正式上市,它进入到竞争激励的中级车市场。这对于长安铃木在品牌及体系方面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要改变微型车的形象,长安铃木需要进行更多的改变。

但市场留给长安铃木与铃木的时间并没有太多。在中国汽车消费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长安铃木在产品上的不足完全暴露。一方面,合资品牌在小型轿车方面受到本土品牌的强烈冲击,长安铃木受到的挑战更大;一方面,在市场备受追捧的SUV市场,长安铃木同样缺少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销量最大的A级SUV市场,长安铃木更是难为无米之炊,新维特拉的到来显然晚了太多;一方面,长安铃木在市场应对方面鲜有灵验之举。

现在,长安铃木为战略的失误付出了代价。在收益方面,长安汽车(000625.SZ)的半年报显示,长安铃木在2016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183万元。在销量方面,前9个月其累计销量为8.2万辆,同比下滑7.2%。这的确如媒体所报道的,长安铃木的营运状况很难令各方满意。这或是导致长安铃木进行调整的最关键因素。

早在2014年年底,长安铃木便发布了1855战略,即到2018年,推出5款新车品,产销量达到50万辆。但自2011年攀上22万辆的销售高峰后,长安铃木的销量便一路下滑。按照计划,2016年长安铃木要达到16.8万辆的销售目标,但在前三个季度,它完成了目标销量的接近50%。“要完成全年销量除非有奇迹出现”,有分析称。

随之而来的是,长安铃木从产品到品牌到网络到整个营运体系都将为这些背上沉重的抱负。长安铃木副总经理况锦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某种意义上,在2016年,我们最重要的是树立我们的品牌。通过树立品牌,来让我们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一个全新的长安铃木。无论是车型还是长安铃木的营销,都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留给长安铃木调整的空间还有多大,将最终决定这家企业的命运。

关键词: 长安铃木
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