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东风高层互动频繁 汽车大集团重组或将启动
2017-02-27
来源:汽车门
阅读量:4614
1983年到2007年,竺延风在一汽度过了20多年的美好时光,这里的一切对他有着特殊意义。2017年2月17日,56岁的竺延风以东风掌门人的身份回到了一汽,熟悉的办公楼、熟悉的车间让他感慨。
虽有浓厚血缘关系,市场竞争的惨烈也让两兄弟血拼数十年。这一天,双方终于走到了一起。2月17日,在东风汽车董事长竺延风和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见证下,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签署了共建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随着这份合作协议的曝光,一汽和东风能够进一步合作乃至融合吗?
步步推进
2010年,东风汽车以262万辆的销量,超越一汽。这时,竺延风已经上任吉林省副省长三年。昔日的“一哥”,不但被上汽远远超越,最终连小兄弟东风也将“一哥”牢牢压在身下。
从那时开始,东风汽车和一汽的厮杀更趋白热化。《中国经营报》记者曾经在不同场合参加过一汽和东风组织的活动,两家企业之间竞争态势极为明显。类似“解放压倒东风”“东风压倒解放”的字眼,也经常在论坛和媒体中出现。
然而,这一切总有改变的时候。记者根据一汽集团官网和东风汽车官网从2015年开始的新闻进行对比筛查,发现双方的合作已经在一步步地推进。
早在2015年6月8日至9日,徐平与一汽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许宪平率队的一汽高层访问团就专程到东风公司进行访问交流。竺延风在总部与一汽集团高层访问团进行会谈,并陪同徐平实地参观了东风武汉基地多家单位。彼时,徐平才调任一汽集团刚一个月。众多棘手难题尚摆在徐平面前之时,前往东风访问已将合作的意愿显露无遗。此次访问过程中,徐平表示,双方从各种角度看都是志同道合,应加强合作。但是,根据当时官方通报的内容,也对合作进行了一定的限定:“广阔的市场不仅足够容纳东风与一汽各自的发展,也需要两家单位进一步加强交流与互动,实现双方更好的发展。”
至此开始,双方的交流频繁。2015年10月20日,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常委金毅率队到东风公司开展采购业务交流。双方就整车成本管控、供应商质量管理、采购协同推进等工作展开了业务探讨。2015年12月24日,竺延风又会见了来访的一汽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刚一行。
一系列交流之后,进入2016年双方的交流变得更加低调务实。直到2017年2月17日,随着竺延风率领东风汽车高层访问一汽,双方终于实现了重大实质性突破。竺延风在访问时也刻意提到,东风与一汽一直在积极寻求更加深入广泛、对双方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合作项目。经过前期在变速箱和发动机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双方决定建立规模更大的合作项目,共建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他说,同时要固化东风汽车公司与一汽的互访机制,使双方的合作不断有新的成果。
“共识”渐落地
开花结果之后,坊间亦认为双方好事将近。
然而,东风汽车以及一汽集团方面,对于记者提出的双方后续是否会加速重组的问题选择了回避。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张志勇也认为,双方合并的难度极大,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其实,细细咀嚼一汽官网上发布的内容看,双方在表达合作意向之时,也刻意留出空间。徐平表示,这次访问也是双方开启未来合作的访问,使双方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通过互访加强合作,通过深化合作,增强彼此竞争力,取得丰硕成果,共同比翼齐飞。“共同比翼齐飞”,与2015年6月徐平率团考察东风汽车时官方定调的“广阔的空间不仅足够容纳东风与一汽各自的发展”意义上几乎一致,都在强调着各自的发展。当然,合作的加深,从“各自发展”到“共同比翼齐飞”,双方的关系也至少从字面上显得更加紧密。
而合作内容也已深入到汽车业发展的核心:从变速箱到发动机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其实早在2010年一个著名的“长春共识”就已经定调极高。然而,7年时间过去,“长春共识”还停留在“共识”。
2010年7月16日,在第七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长春召开中国汽车技术峰会,并发布了13家国内车企达成的“中国汽车技术首脑峰会长春共识”。根据披露的信息,“长春共识”共包括十个方面: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开发能力;支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推动技术管理机制创新;以新能源技术发展为契机,推动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规范;发挥政、产、学、研、用的合作资源;培养活跃的学术氛围;建立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研究机制;加强与相关产业的技术合作。与会的十三家车企包括了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吉利等。按照当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所言,中国汽车企业需要从标准合作、技术、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立行业共享的信息平台。
但是,没有约束力的“共识”,最终让位于企业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次一汽和东风的合作,多年来国内车企技术创新合作或许能够得到进一步推进。“长春共识”也熬到了曙光初现。
水到渠成
技术合作背后,一汽和东风未来的合作或将在国家意志下实现推进。
从2000年以来,中国车企几次重大重组,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意志。2007年,上汽和南汽合并,是在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的主导下进行的。但是,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江苏地方也有意让上汽来重组。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推动南汽集团与上汽的合作颇为重视。2007年8月,上汽与南汽重组谈判陷入僵局之时,他亲赴南汽集团提出,创业创新与联合重组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正是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上汽和南汽最终实现了重组。
而在2009年,中国长安重组哈飞和昌河,则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范本。由于中国长安与哈飞及昌河,均有央企背景,母公司分别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航工业集团。彼时,重组背景主要有两个原因:当时,中航工业集团要为制造大飞机进行攻坚,同时进一步巩固航空领域的优势,卸掉渐渐成为负资产的哈飞和昌河迫在眉睫。
此外,2009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企业间进行兼并重组。规划目标的第四条明确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两大原因之下,由于中国兵装集团和中航工业集团同属军工企业,兄弟好协商。最终,2009年11月,中国长安实现了重组哈飞和昌河。
相对于这两次重组的体量,一汽和东风已经是另外的量级。数据显示,2016年,一汽和东风产量分别为427万辆和310万辆。然而,2016年已经有大众、丰田、通用三家车企过千万辆。显然,一汽、东风与排名靠前的跨国车企集团相比,差距依然非常大。
根据2016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车企有六家入围世界五百强。数据显示,一汽和东风营业收入分别为628.524亿美元和828.167亿美元。虽然,东风汽车已经在世界五百强排名中,汽车行业排名到第11位。但是,相比排名第一的大众汽车2365.998亿美元,差距也甚大。
结合一汽和东风的目标,两者一旦实现融合,不难在2025年实现在全球车企中领先的地位。东风汽车“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产销规模高质量跨越56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30万辆以上。一汽集团则预计到2020年总销量为450万~500万辆,市场份额目标为15%以上。
当然,两者简单相加到2020年就可以实现千万级体量的规模。但是,一汽和东风汽车旗下众多的品牌整合,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上市公司之间同业竞争关系如何调整,都将在后面考验一汽和东风管理层的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