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大于风险时刻已来临?
早在2013年下半年,国家三部委就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但当时的国内市场对新能源车概念还处于构思阶段,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国内也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生产和布局新能源车,真正投向市场的量产车型不足10款。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做新能源汽车更多的只是响应国家政策,换言之是获取政策红利,因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推广上均处于起步阶段。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汽
车产销分别达到1209.5万辆和 1185.03万辆,同比增长2.64%和1.43%,比上年同期回落6.96个百分点和6.93个百分点。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却分别达到7.62和 7.2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产销量已经和2014年全年基本持平。201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和传统的汽车销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北京为例,在此之前,北京的新能源指标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而新的不限行政策出台后,电动车指标申请人数出现大幅上涨之势。据媒体报道称,截至7月底,报名参加8月份新能源指标申请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000余人,而到8月下旬摇号,新能源汽车申请人数或将会破万,中签比率将下滑至四成。
从国际视角观察,目前新能源汽车处于全球发展起步阶段,中国有望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发展创新,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已大幅提升,与美国、日
本间差距正在缩小。
德系豪华车三强布局新能源车
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这一新兴市场的私人消费领域至此才正式开启,而德系豪华车从去年9月之后便开始陆续发力,显然这也与整体市场趋势密切相关。
奥迪、宝马、奔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度“聚首”,尽管它们的布局方式各不相同,但三者在布局初期就形成了与豪华车市场相近的竞争形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迪是在现有车型的基础上推出e-tron车型,宝马推出了全新的子品牌宝马i打造新能源系列产品,而奔驰则略显“另类”,是通过其母公司戴姆勒与比亚迪合作推出的电动车品牌腾势进行布局。奥迪、宝马、奔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率先投放的车型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国内车企纷纷战略转向新能源
迎合市场需求及强大的政策推动力,从2015年5月至今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就有比亚迪、长城汽车、力帆股份等多家上市整车企业宣布定增以发力新能源汽车,拟募集资金净额达到400亿元。上汽集团也与万向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客车企业,并在杭州建立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公司规划目标为年产新能源客车达5000辆。7月份,江淮汽车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5亿元,投向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及纯电动 轻卡、高端商用车变速器等三个项目。
新能源车发展面临问题
从新能源购车选择来看,虽然各家车企都纷纷进入新能源生产领域,但市面上的车型选择依然不够丰富。车型主要集中在A级甚至以下,现有车型的情况严重滞后于消费需求。
其次是充电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充电标准的不统一仍然是新能源汽车落地的现实难题。2015年以来,随着民营资本的进入,国内充电设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通道,但在新能源充电桩标准出台之前,很难有明确的进展,毕竟大家还不明白应该如何去安装充电桩和安装什么样的充电桩。
另外,售后服务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汽车销售有限,4S店服务距离长,一旦汽车出现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予解决,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还有目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平均在200-300公里内,基本适合城市内用车,对于目前国内消费者购车需求来说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毕竟大家买车不仅仅是在市内活动,周六日及假期的户外活动无法满足。
工信部警示新能源车自燃 排查安全隐患
8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工信部的通知指出,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局。因此,工信部要求各城市和企业重视新能源汽车安全排查工作,要求各有关地方政府、汽车生产企业于9月底前完成上述排查治理工作,形成书面报告, 如实汇报包括安全隐患排查的组织情况、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问题处理情况等内容,于10月20日前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汽车租赁运营成为新亮点,新型充电商业模式不断助推产业规模扩大。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实现较快发展,电动汽车质量和性能日趋成熟,新车型种类日益丰富,消费者可选择性逐步增多。随着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预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评论